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8884251

扫一扫咨询

“拿到offer的那一刻,我活在一种随时会被人拆穿的恐惧中...”

专业解析 院校排名 录取捷报 干货分享

话题开始之前,小藤准备了一组简单的「冒名顶替综合症」自测题。

 

别想太多,记住选项,以第一反应为准哦~

 

00-10:无冒名顶替综合症倾向
11-15:轻微冒名顶替综合症倾向
16-20:中等冒名顶替综合症倾向
21-25:严重冒名顶替综合症倾向


P.S 这只是一套简单的小测试,不能当作专业的结果来看。让大家大概感受一下「冒名顶替综合症」是什么样的,才是我们的目的。


 

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又称骗子综合症。

 

具体表现为:无法坦然地接受他人的认可和称赞,认为这只是“运气”带来的成就,害怕某一天会被人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他们以为的那么优秀。

 

放在留学生身上就是:我能进到这所大学只是个被包装好的“意外”,用不了多长时间,教授和同学们就会发现我其实是个“水货”......

 

 

 

怀着这种“随时会被拆穿”的恐惧,很多同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就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

 

而家长们也基本上没怎么听说过这个,大多会把这种焦虑的情绪归因于刚到陌生的地方不适应,并不会往深了想,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我们说:留学生最难克服的永远不是学业压力,而是心理压力。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者发现,33%的人觉得自己的成功不是理所应得的。

 

也就是说,会患上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大多都是我们眼中比较成功的那类人,并且还不在少数。

 

那么,会有这个症状的人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的目光永远都会穿透成功的表象,盯着不够完美的地方。

 

在众人的赞美声中,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高到甚至有些残忍。

 

 

 

有位博主在拿到耶鲁、剑桥、哥大、康奈尔等一大把别人想都不敢想的offer后,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我的标化没有别人优秀,我的活动也没有别人丰富,甚至连竞赛都没有别人的含金量高......所有人都在为我高兴,他们夸我是天才,但我只觉得惶恐。

 

他说他害怕自己在进了大学之后不能拿到高GPA,害怕被人戳穿自己其实并不是什么天才。

 

别人眼中的“天才”

 

这类人天生就非常聪明,学什么都很快,所以总是会被人觉得什么都难不倒他们。他们解决这些事情必须是毫不费力、又快又好的。

 

 

人们对天才都有一种畸形的期待:他们必须做什么样的工作,他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们走上了普通人的道路,就会有“伤仲永”“天才陨落”等关键词落到他们身上。

 

靠自己搞定一切的“独行者”

 

 BBC 采访了一位在 NASA 工作了13年,而且干到了管理层的工程师莫琳·扎帕拉,她讲述自己长期以来在工作中的自我怀疑:

 

 “多年来,我都一直觉得自己不够格,于是长时间地工作,试图证明自己。我不敢寻求帮助,因为如果我真有他们以为的那么聪明,我应该能自己搞定这一切。”

 

 

 

这些独行者倒也不是不想和其他人合作,只是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能发挥出团队想要的作用,就算其他同伴们都觉得他的能力很强。

 

如果接受了他人的帮助而获得成功,他也无法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

 

因为他会觉得这成功并不完全属于自己,他受之有愧。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冒名顶替综合症”应该改名为“凡尔赛综合症”,因为一般人真的很难理解这种心理。

 

这些“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这么优秀了,还在说着“我不配”的话,这真的不是在故意打击人吗?

 

小藤带着困惑继续挖掘相关的人物故事时,发现他们都有这些相似的点——

 

在成长过程中,

父母总是给予过高的期望

 

这类父母给予期望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过分的严厉和过度的夸奖。

 

“鼓励式教育”还没有这么火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大多很吝啬自己的夸奖,而这正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也就很难学会自我肯定,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这个实力。

 

而另一种孩子则是从小就接受了太多的表扬,所以他们更害怕自己犯错让家长失望。遇到困难也不愿意跟父母说,不想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没有他们想的那么优秀。

 

给自己定了过高的标准

 

瓦莱丽·杨花了近40年的时间追踪人群、研究这一现象。

 

她说:“冒名顶替者们都会自己设置一个能力标准,但这些标准不是高得难以实现,就是很难持续做到。当他们达不到时,就会因此产生自我怀疑。”

 

在重标化时期,有些同学的SAT和TOEFL一刷再刷,因为他们都给自己定了一个接近满分的标准。但真正能考到这个水平的屈指可数。

 

对自己要求高很正常,但是要求过高的话,就很容易变得痛苦。

 

在同辈压力下失去自信

 

Olivia Fox Cabane在《魅力学》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每一年,她都会去给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新生们讲课,她总是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当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被录取是招生委员会的一个错误?”

 

而每一次,都有学生举起了手。

 

斯坦福商学院,全美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每年都有五六千人申请,最终只有三百多人被录取,这足以说明他们有多优秀。

 

 

 

但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些新生们依然能感受到一种相当大的peer pressure。他们会不自觉地跟身边同学做对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被录取是不是招生官的失误。

 

时间一长,拿到offer时的喜悦很快就会变成自我怀疑的困境。


 

抑郁情绪已经在留学生群体中蔓延了很长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退学、自杀新闻把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暴露出来。

 

没有健全的心理,拿再好的成绩也是枉然。所以,小藤建议你——

 

坦诚地跟父母沟通

 

中国的小孩不习惯跟家长沟通自己的心理问题,等家长们发现时,他们的心理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

 

很多同学觉得自己正面临着人生一大坎,但几年后你再回头看时,就会恍然发现那些本以为是天大的事,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所以不要怕,去跟爸妈说,告诉他们你在害怕什么,告诉他们自己真正能达到的期望值在哪里,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尽了全力。

 

尝试去和同学交流

 

冒名顶替者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没被人发现的“失败者”,所以他们会逃避与其他人的交流。

 

但正如前文所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的。

 

 

 

所以你大可去跟身边的同学们聊一聊,当你发现“原来他这么优秀也会这样想”的时候,那些焦虑和压力就会减轻很多。

 

同辈压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却没发现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大神。

 

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做一件你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别人期待你做的事。

 

把标准定在自己够得到的地方,然后尽全力去冲就好了。不要管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想做的事,别人怎么评价都不算数。

 

当你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时,不要再用运气盖过你的努力,也不要拒绝别人的赞美。这是你的高光时刻,你可以坦然地告诉自己,你值得这一切。

 

 

 

如果失败了也没关系,不要把失败灾难化,也不要因此否定自己,大不了吸取经验再来一次。

 

最后,请一定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一切,活得再理直气壮一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