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1
高中距离故乡7552km,
梦校在15588km之外...
我在南半球的墨尔本,距离广州7552km——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么远的距离隔着半球,隔着海洋和季节。
我想去的梦校在15588km之外,就在美国的某个角落,如果谷歌地图没骗我的话。
在国外有时候Google map是真的很坑人!正如s4豆豆的脱口秀:明明前面有堵墙,但导航让你往前直走。
是真的,在国外好依赖地图。
上网查了南极到北极的距离,也才12742km。如果申请顺利的话,一年后要和家人隔着1.223个“地球”。
想去美国的部分原因确实是想要独立,以及在充满多样性和机遇的国家“闯荡出一番事业”。
我说“挣扎着松绑”,并不全然是要离开父母的照顾,但总归要有真正独立和自己生活的这段时间。
有时候走得远好像是创造一个一个里程碑,我总归要看看这个世界不同的模样。
2
疫情之后
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
疫情中我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救命,我想去旅游!”
朋友时常看着某机票信息,感叹:“这么便宜!可惜走不了。”
如果说旅行就是从熟悉的地方去陌生的地方,那么留学就是一场盛大的旅行。
有人说信息时代和发达的航空交通让世界变小了,这个在地理学的角度叫做“Time Space convergence ”。
出国变得非常方便,到处都有中文——埃及小孩会用中文问游客要一块钱,外国人讲起了中文脱口秀,遍地都是奶茶店和川菜馆。
国民的英语水平也大幅提高,印象里广州中考英语考140 out of 150只能排5000名左右。
但因为疫情,本来缩短的距离好像又被放大了。
不只是买不到回家的机票,去不到异国的学校;还有一种“这里和那里分别在发生些什么?”“彼岸的人还好吗?最近在干什么?”无数个类似的问题组成的分离感。
我比较幸运,在高中时代的留学生活中还有家人的陪伴,但还是能感受到跟国内家人以及朋友的距离感。
人在国外,很多时候政策改变,灾难发生,都只能通过新闻和微博热搜得知。
我的爷爷奶奶时常很担心国外的疫情,也知道特朗普不再是美国总统,他们总是在微信视频里说:“美国很乱,要不就陪妈妈待在澳大利亚吧。”
亲人的挂念有时候更多带来了无力感。
就像我们无法体验到国内的健康码和政府紧锣密鼓的全民疫苗;他们也不知道我们一波波疫情,一次次封城和抗议到底是怎样的局面。
@hinyung_v
距离迫使我们成长,换一种维度看待这个世界和思考自己的人生。
疫情放大了距离,增添了许多挑战。
我自认为没有谁是真的“宅”,虽然总会自称“三次元宅人”(靠电影书和IB巨量作业度过很多独处时光),但没有了旅行和 social 还是让生活变得无趣了一些。
今年我在的城市又经历了很多次封锁,每次回到学校都会由衷感叹,没想到以前每次开学都因为写不完暑假作业要面对各种老师或考试而想哭的我,会这么怀念在学校和朋友近距离地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光。
3
我学会了在内卷中心躺平
写这篇文章时,我坐在一楼的书房。窗外正在下雨,淅淅沥沥,有点像睡觉时的白噪音。
刚上完一天的网课,犹如过去一年一样,在teams上login,听课,做题。
我在不想写物理作业的时候会刷刷知乎(重度盐选会员),常常刷到“2022年美本申请你的背景…”这类问题。
内卷有时候确实无法逃避,申请季就是每个留学生都会面对的挑战。有一次次标化和学校的考试、重要作业和论文的截止日期。
刚开始会有些焦虑,可能因为我是ENFJ(外倾/直觉/情感/理解),从小到大倾诉欲都很强。
初中的时候因为住宿偶尔会在晚修的时候去找心理老师聊天,高中改成了午休时间。还记得我某个中午哭了好久好久,原因已经模糊了,但是有人听着我哭完感觉会好很多。
现在虽然没那么中二,但是也一直在小号分享着心情和日常——有些事情还是只想讲给关系最好的或者信得过的朋友。
后来我渐渐就习惯了这种焦虑的情绪,并学会了在内卷中心躺平(天知道美本留学生到底有多能卷!)。
但是我想说的好像不是这样的心态——我不认为躺平是对的,但是因为和别人比较而焦虑显然是不对的。
我在高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打败焦虑的方法就是“可预知”。
简单来讲就是做个计划表,不要太难,也不用写得很好看,最好是细节并且可以完成的一项项任务。
虽然计划表不一定每一天都能收获红色的勾勾,但坚持或者长久地使用(允许有几天休息),通常会实现令自己惊讶的目标。
复杂来讲就是对自己的掌控和对未来事件的准备。
天赋,性格,能力是不能用一串数字定义的。人生很漫长,有时候一时的胜利或低谷都只是旅程的一部分,只要你能规划好自己的生活,那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能坦然面对。
另外,当你感到难过时,要记住:永远会有人爱着你。请主动去找他们聊聊,或者约学校的心理医生。
4
我想去美国上大学,
也想带着喜欢的人回到自己去过的地方
没有人会忘记自己的故乡。
我童年在广州度过,小学去了上海,高中来到了墨尔本。这些城市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不仅是和那里的人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一种归属感和Relax。
国内的生活真的十分安逸,我经常忍不住和朋友们讨论以后要不要回国。实在是无法对按摩剧本杀外卖say no。
但在国外又是不一样的体验。
自由,尊重,独立;凡事都要自己去做,没有什么限制或闲言碎语;在学校不管怎么样都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可以看到个体的价值;言论和媒体相对自由,可以第一时间看Netflix和HBO的剧。
去美国的想法从初三坚持到了现在。也就是为什么开头和题目都提到了一万五千五百八十八公里。这是梦校和我在墨尔本的家的距离。
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一种理想,支撑着我继续前进的目标(选择IB,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写文书,看书…)
如果不是打算美本申请的话,我可能不会鼓起勇气去参加社区council(就没办法和市长握手并且天天免费蹭吃council的各种零食美食了哈哈哈);可能不会努力准备那些看上去没什么用其实也学到很多的比赛。
我追逐着远方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经历了沿途的美好风景。
或许还有其他非去美国不可的原因——
那里有迪士尼和环球影城、有很多电影的首映、有很多漂亮衣服和时尚盛典、有世界排名高的大学、有更多努力并怀抱梦想的人、回国找工作的话可能会好一点、有好朋友并且因为有很大可能有很多我的type。
(以及我很想去联合国,澳大利亚没有联合国办事处~)
回头看看,其实还是长大了的。
在说出对夏天的怀念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闪过了和朋友中秋节在大元帅府广场烧蜡烛的星光点点,夜晚珠江上的“彩虹桥”的五颜六色,出门就是全家第一面点都德的便利,东山口的艺术馆和古着店,迷宫一样的时尚天河。
我的怀念不是古诗里那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悲伤的怀念,而是一种温柔美好的回忆,一种happy energy。
正如我也喜欢着墨尔本满大街的意大利餐厅,日本餐厅,中国餐厅,越南餐厅,泰国餐厅来回穿梭。
@hinyung_v(小红书)
不过因为疫情没什么机会去到city(也就是cbd),所以目前的探索还很局限。不知道明年会不会有机会做一个墨尔本美食记。
这些回忆都支撑着我前行,不管是广州还是墨尔本。我从这里出发,未来的某一天,我也将会和喜欢的人一起回到这里。
所以,即将留学的你也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