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8884251

扫一扫咨询

这届留学生已做好“三年不回国”的准备,而比学业更该担心的是心理问题…

专业解析 院校排名 录取捷报 干货分享

刚刚过去的9月,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这届多数为“独生子女”的留学生,满载着父母爱与担忧,踏上了求学的征途。

 

尤其是赴美留学生,现在中美关系紧绷,甚至已做好“三年不回国”的思想准备。


但这一切,并不妨碍远距重洋、隔“屏”相望的父母,精准地“感同身受”孩子所面临的每一个挑战:

 

如何面对东西方文化理念的碰撞,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国外疫情现状?

 

外滩特约作者田心结合亲身经历诉说:当我们的“手”不能拥抱最爱的孩子,我们如何用“心”去沟通?

 

9月,是全球新学年的开学季。

 

8月末,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位父亲以近似俯卧撑的姿势趴在地上,试图透过安检外围栏板的底边缝,“目送”孩子出海关远行。

 

不知道这个家庭来自哪里,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将去往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又是一个留学生家庭。在当下动荡纷乱的世界里,此时背起行囊远赴大洋彼岸的人群,除了留学生,还能是谁?

 

这张照片,一时间在各个留学群刷屏。有网友评价图片: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爱。某群的一位妈妈,则幽幽地回应:目光不及之处都是担忧!

 

我曾经也像那位爸爸一样。孩子15岁独自出国读寄宿中学,从高中到大学,整整7年。每一次我和爸爸都会送到机场,送到安检口不得不止步处。

 

我熟悉安检外的每一块围栏,虽不如那位爸爸会趴在地上从底缝中张望,但我知道,从哪块围栏的缝隙、哪个角度,能看到最远,能用目光追着(或自以为能追着)孩子过安检、出海关,直到目光再也够不到……

 

爱与担忧,道尽了动荡世界、疫情笼罩之下这届留学生、绝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家庭的酸甜苦辣……

 

 

 

每个留学生家庭,对这一次的送别,或开诚布公地同孩子讨论过、或心照不宣地与孩子有默契:短期内回国都非易事。

 

远隔重洋、只能借助通讯手段沟通,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当我的“手”不能拥抱我最爱的孩子,我们如何“心”去沟通

 

我的孩子求学在外,最令我们自豪的不是孩子考上了一所好大学(作为父母当然也格外欣慰),更令我们自豪的是,7年的光阴、大洋的阻隔、少年的“叛逆”,都没有隔断我们之间良好的沟通。

 

感谢孩子能接纳我们继续行“父母之命”parenthood),能使我们幸运地“同步”目睹一个少年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中,见世界、见自己

 

更在近两年的世事动荡中,学习开眼见天地,在磨练中形成自己的三观,成长为一个独立、成熟、勇敢的年轻人。

 

而我们依旧能保有最坚韧的亲子、朋友关系,能依然拥有一个年轻人充分的信任与爱。

 

作为两代“留学潮”的亲历者,我有一些自己观察和心得。

 

因此,就来聊聊和留学在外的孩子沟通那点事,如何避开误区,避开那些“把天聊死”的坑,把聊天愉快地持续下去。

 

 

 01

“融入”是个伪命题

不必强推“融入”

 

每个留学生,出国首先都会面临一个“融入”问题。

 

可能很多家长在和孩子视频聊天时,都会极度关心孩子“融入”问题。

 

“不要成天扎在中国人堆里”;

“快去交外国同学朋友”;

“去融入学校/住家,自己要主动、积极”;

甚至“不要再说中文了、说英文!”

 

如果每次聊天都是这样的磨耳朵,很可能把天聊死。

 

我也曾这样一厢情愿地推动,很快发现不仅徒劳,还很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即使在和我们交流时不硬顶,行动上也会软抗。

 

设想一位新娘,远嫁到异地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家环境的大家庭,父母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她迅速融入这个大家庭吗?是她成为大家庭里讨人喜的新妇吗?一定不是。

 

父母最关心的一定是自己宠了多年的女儿,在新家生活得安生不安生?她是快乐的吗?

 

所以,“融入”是个伪命题。当孩子出国,父母首先要关注的不是融入,而是孩子生活得安生不安生、快乐不快乐。

 

当然,肯定有家长会质疑,既然要在国外“混”,不融入,你出国干啥?

 

再请大家观察一下,即使在魔都上海这样国际化的都市里,是不是外国人也是天然地和他的同类更多地抱在一起;

 

有时并不是同一国的人,只要同是外国人,或者大致同一文化族群的人。和中国朋友多是“交往”,有多少堪称“融入”了呢? 

 

人同此心,世同此理。

 

尤其少年出国,他独自面对的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他肯定要首先寻找自己的情感支撑点

 

而情感支撑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只有与他有共鸣的父母、同胞才能给他的。只有过得安稳、开心了,他才可能有定力地去融入。

 

所以,孩子在选室友的时候,不要强迫他选外国同学,以提高语言能力。

 

如果孩子想和中国同学做室友,或大多数朋友是中国孩子,没什么不好,更没什么大不了。

 

抱团取暖,全球通吃。

 

只要孩子不忘初心(无论初心是把学念完、找一份工作,哪怕就是出来开阔眼界,只要初心不是就是要脱离父母来胡造的),正常上课,逐渐适应生活,在大环境熏陶下,语言不是问题。

 

或者说,语言、融入不应成为优先级的问题,孩子的生活、情绪状态是父母要最在意的。相反,中文是孩子的情感纽带,家长不要恣意切断它。 

 

即使是大学生出国,也不必为“融入”的伪命题缚住手脚。

 

大学生更多地是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愿意去了解和接纳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并勇于尝试和表达。

 

更重要的是把自己锤炼成一个成人,知道如何面对不同境遇,解决问题,不逃避,也不必委屈。

 

融入要假以时间,也要讲缘分。无论在哪里,无论异域、他乡,做事都要积极主动融入。


做人(情感)上的融入,坦率地说,流淌在血液里的DNA自带密码。如果能融入,那便是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