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近期“双减”意见和多地教委落实细则出台,为校外学科培训、考试、作业等举措做减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研究过多国人才培养情况,对基础教育规律很有见解,知名媒体外滩教育请教了他的看法,或可为理解今日教育改革带来启发。
所有人都在对中国教育发问。
正在读书的孩子在QQ空间抱怨:哪来那么多作业和辅导班?
毕业多年的成年人在知乎发问:学了这么多,到头来有什么用?
94岁的钱学森问时任总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太累、没用,是中国学生的困境。培养顶尖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母题。
如何破局?
我们对话了吴军博士。
吴军博士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科学的博士。他是谷歌中日韩算法的主要设计者,也曾担任腾讯搜索业务的副总裁。现在则是硅谷投资人。
此外,他还是《浪潮之巅》、《全球科技通史》、《信息传》、《大学之路》等书的作者。最近,又为孩子出版了《给孩子的科技史》。
谈话从近期最受关注的“双减政策”开始。
这部全名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高规格文件出台后,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
舆论的焦点都在关注其中的减法。
然而如果阅读过原文就可以知道,减法是纠偏,加法才是重点。
一共三十条的《“双减”意见》,有16条都在做加法。综合素质被提升到了突出地位,教育主阵地将回归校园。
为什么不能也不会只做减法?
基础教育必须做加法?
怎样才能培养顶级人才?
我们就此展开了对话。
减法,从来只是答案的一半
光减负为什么不行?
吴军读小学的前几年,学校没怎么考过试。五年级考试了,结果,十几个人的一个班,0到100分的都有,还有好几个的同学语文数学加起来只有十几分。
我们今天可能很难相信,小学的孩子会考出0分。可能更难想象的是,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有很好的家庭教育资源。
“一旦没考试就会出现这些情况,所以即使考试少了,家长心里得有数。”吴军提醒道。
这段经历发生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但是考试减少、难度降低后学生的成绩反而变低了的情况却不是特例。
我马上想起日本本世纪初的“新学力观”教育改革。
这场改革的发起者认为,日本当时的教育学得太多、太难,因此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通过减负,可以把学生的时间解放出来,并且提高学习兴趣。
这场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二次方程式”,取“π=3”等。
然而,对比改革前后的调查显示,日本小学和中学的语文和数学两门课,平均成绩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同时,高分段的人数骤减,小学5年级算数90分以上的学生,从1989年的超过40%,下降到2001年的不到15%。
调查还发现,日本学生在家学习、做作业的时间都减少了,看电视、打游戏的时间却增加了。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对此曾有研究,她认为,教育需要秩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秩序都是基于知识学习而形成的。
因此,当只做减法的减负破坏了这种秩序,却不能建立新的秩序时(往往基于素质),个人和学校都会崩解。
减负,从来只是答案的一半。
多学知识,而不是技巧
我们向后退一步看“减负”。
讲“减负”的前提就是学业负担重,所以才要减。
客观来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必然会带来高竞争。
竞争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良性的竞争可以激发创造力。
然而,从钱学森之问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的高度竞争并没有催生大批的顶级人才。这说明学业负担不仅重,而且在人才培养上是低效的。
这种低效是因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竞争主要是在横向技巧深度上,而不是纵向知识深度上展开的。
曾经有文章指出,中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浪费了学生太多时间来学习初等数学的题型和技巧。
比如,中学平面几何有很多难题,难到非常聪明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做出来。然而,这个难度是人为造成的,因为它规定了用平面几何作为唯一的解题方法。
如果学了解析几何,同样的难题马上就可以通过建立坐标系来解决,不需要什么技巧。
作者感叹,“有那功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更高的台阶都能上去了。”
美国的顶尖高中生则在纵向知识深度上竞争。
吴军说,“我本科是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读的,但我女儿在美国读高中时,就已经学了我在大学三年级才开始学的数学课。”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对科学感兴趣的美国高中生,上大学前就已经把相当于大学二级年的微分方程、数理统计、概率论、机器学习学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