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8884251

扫一扫咨询

卡尔顿2026er:因为一束花,我放弃了Top30,选择ED文理学院……

专业解析 院校排名 录取捷报 干货分享

 我的欧气档案

 

 

 

EG/Midyear:45/45

TOEFL:110+

录取学校:卡尔顿学院

录取阶段:ED2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从体制内进入高中后做的第一个presentation,我选择了Robert Frost的这首 The Road Not Taken。

 

而现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背后是一个个选择铺就的道路眼前是屈指可数的十八岁前的日子,是未来和远方。

 

我想,再以这首诗来wrap up我的高中三年吧,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

 

 

 

01

从体制内到国际高中,

并不是一条容易且好走的路

 

我们的一生中有太多选择是在我们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做出的。

 

放弃体制内一条看似不错,轨迹依稀可见的道路,摸黑进入IB就是我做过的最大胆的选择。

 

还记得当时我问妈妈为什么送我到IB学校的时候,妈妈调侃的语气:“听说IB难呀,那你就去上IB。”但我知道这句话背后或许是更深的考量与更高的期许。

 

升初三的暑假,我开始学习托福,从惨不忍睹的四十几分进步到97分,最后借着托福和勉强看得过去的数学成绩,从浙江一个小城市来到上海不错的一所国际学校就读。

 

刚进入IB的我带着体制内的烙印,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安排好,最大的差别不过是换了一种语言学习罢了——考试似乎还是我的全部,因为除了考试,我好像不知道如何学习。

 

不知道如何学习一门语言,不知道一门学问到底边界在哪儿,又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剩下来的时间我该做些什么。

 

 

 

这时候正值庚子大疫,大家在家隔离。于是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自己身上——运动、冥想、读书、练字。

 

整体来说,得益于在体制内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经过了一段时间对于学习方法的摸索后,我在IB六门课的学习中还是比较轻松的,除了数学。

 

我高一的数学是自认为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意的,选课的时候给了我挺大的打击,还记得我在2020新年那一天偷偷设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那时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能与人言者无二三,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事情的转折点就在我选择了Math AI HL这门课。

 

这门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也意识到学习一门课过程中一位好的导师的重要性。

 

相比于经典的AA,AI的大纲更侧重于概率、统计、hypothesis testing这样的量化技巧。

 

在课堂上老师会把逻辑剖析地很透彻,这些内容可能本来也更适合我的大脑理解,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下来获得了不少的启发,认识到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妙用。

 

一点点把那些看起来很唬人的concept/formula全部吃透,本身也是个很快乐的过程啦!

 

 

 

AI的IA也比AA题材选择空间更大一些——这也是我很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在我的IA里,我尝试了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初探《红楼梦》作者谜题,在不断地尝试各种变量和调整方法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和problem-solving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02

每个IB人都在痛并快乐着的度过IA

 

到了DP1的下学期,IA/EE/TOK开始向可怜的IB学生伸出魔爪,每一门的IA都是一个坎儿——这不是虚的。

 

从定题开始,经过漫长的沉淀和试错的过程,再到逐渐有一条清晰的道路,反复地打磨、完善。我会觉得定题是最最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你的passion。

 

我真真切切地享受着探索的过程——即使对化学实在兴趣不大,我会享受晴朗的下午,一个人呆在有机实验室里听着冰水冒泡泡的声音。

 

我会为滴定管里出现的一抹亮眼的紫而欣喜,会觉得笨拙的数据图表上的每一个点都可爱地真实。

 

 

 

我的信条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了这个题目,那不妨试着去享受这个过程,享受每一次笨拙地探索,也拥抱每一次可能的失败与挫折。

 

也就是在这么多个性化的探索中,我真正地开始对学习有了自己的理解——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值得享受的,求知、求真的信念默默地指引我前进。

 

03

我的十七岁啊,

我永远庆幸、怀念、热泪盈眶

 

和朋友们的时光是我高中生活太重要的另一部分。

 

还记得初进入高中的我无数遍悄悄感叹——怎么会遇到如此多可以理解我的又各自都独特都闪闪发光的朋友们!我太幸运了!

 

我们深夜在寝室畅谈人生观,互相帮着改IA、看EE、找文书灵感,更多的是说不出的温暖陪伴和一起创造的美好:

 

青春听着就很动人

一起走过四季的校园,准备一个个生日惊喜;

一起吹过飘着烤红薯味道的晚风;

一起熬过三点半的大夜……

 

这些时光在回忆里总是充斥着笑声和温暖的。

 

这是十七岁的友谊最美好的样子。我会说朋友是和学习一样重要的我的高中生活的一部分!

 

 

 

用力地爱这个世界,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我更爱自己了。

 

看到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发光之处,从每个人身上汲取的能量激励着我去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将能量散发出来给周围的人们,我们的能量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

 

就这样,INTJ卸下了一层层包袱后露出了ENFP的内核——一个真实的灿烂的我,一个沐浴着阳光大步前进的我。

 

04

拼凑起来的活动,

让我更明白“试错”的可贵

 

我的活动列表像是无数个“试一试”拼凑起来的,探索一下:

 

医疗保险领域的经济学?!

 

于是在备考ACT的间隙自学计量软件stata,笨拙地记录下所有的问题追着导师问,最后成功在论文中用上了PSM-DID计量方法,通过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做出了看起来比较靠谱的结论(经济老师说她的博士论文也用的这个方法,此处并无凡学,只是说明事实)。

 

我好像只是想花几个礼拜的时间浸到经济这门学科里去,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

 

想知道结论中的城乡医疗资源不均等对于那庞大数据库里每一个“1”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于是我尝试联系到一家保险公司的实习。

 

 

 

通过去乡村调研、科普、回访看到了很多居民对于商业保险根深蒂固的偏见、保险意识的缺乏和医疗得不到保障的每一天的提心吊胆。

 

听说斯坦福的人文夏校很不错,是一个——

 

探索人文领域的好机会?!

 

虽然一直对纯人文领域兴趣不大,但斯坦福历史教授带着我们从独特的视角切入,硬着头皮每天读人文经典到两三点也撑下来了。

 

收获是:记住了几个在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看到了美国开国那段时间人们的思想挣扎。

 

但更重要的或许是:打开了人文领域的大门,发现人文领域似乎也没那么枯燥、深不可测,很多晦涩的经典我也能读下来。

 

 

 

一场春日无限音乐会

 

我还和朋友们办了高中部第一场春季音乐会,约校长共进午餐商议经费,带领一个临时组成的幕后团队,在正式演出前两个礼拜手忙脚乱地摸索布景和道具摆放,一路摸着黑前进。

 

因为是第一届,所以我们的舞台没有边界,包容并蓄成了我们独特的音乐会风格和文化。

 

所以我形容我的高中三年为“野蛮生长”。没有很多规划,哪里来阳光我就朝着哪个方向努力伸展,在杂乱中现出坚定和力量来,延伸着自己的边界。

05

专业方向定或不定,重要的是...

 

因为这“无所为而为的求索”,让申请季专业方向的选择难度加大了。

 

我整体申请的还是文社科方向,但每个学校根据开设的专业不同选择匹配度更高的:主要是人类发展/教育/undecided,卡尔顿学院的话我申请的是社会学&人类学方向。

 

 

 

考虑到我比较不定专业的状态,在写why major的时候我采用的策略是focus on a specific social issue that you want to address. 

 

我觉得这也是比较符合高中生真实状态的一种考量。

 

我们很难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就找到可以奉献一生的事业,但我们的确可以力所能及地reach out to the world,用我们的视角发现社会需要我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