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最近留学圈内讨论最热烈的,莫过于亚裔学生SAT接近满分被名校拒绝的这个新闻。
佛罗里达州18岁的高中生John Wang,SAT考出了1590分(满分1600分),数学部分更是拿到满分。
他直接被6所全美名列前茅的名校拒了,MIT、加州理工、普林斯顿、哈佛、CMU、UCB“视近乎完美的成绩如空气”,干净利落地跟他说拜拜。
消息一出,很多人都认为是赤裸裸的歧视亚裔学生的典型案例。但是大家理性想一想,如果都是歧视,那为何每年还是有大陆学生进入这些名校?
所以,小藤想让大家抛开种族问题、歧视话题,来看看真实的美国大学招生流程,满分孩子也会被拒的根本原因在哪。
美本录取的过程就是“过五关斩六将”,SAT接近满分,它只能说明学生过了学术关,并不能单凭这点就认为哈耶普斯麻稳赢。
除了学术成绩,他还参加了哪些活动、文书写的怎么样、与学校的匹配度如何....这都是评估的范畴。
实际上,美本录取流程中,过了学术关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关等着大家。
01
申请数量急剧上升,
招生官看得过来吗?
根据Common App显示,本土和国际生的申请数都在不断增加,2022-2023申请季国际学生的申请数量首次突破10万人。 和疫情爆发前的那个申请季(2019-2020年)相比,更是增长了45%,这个数量几乎是本土学生申请人数的三倍。
随着申请数量的不断攀升,每一所院校可能收到2万、3万甚至5万份申请材料。那么问题来了: 招生审查成了一件时间紧、任务重的事情,招生官看得过来吗?
毕竟这是升学大事,招生官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到学生。在庞大的申请量下,很难让人不对申请过程的彻底性表示怀疑。 而且美本录取非常讲究全面性,因此招生官是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地看完申请人所有材料就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 难道能不能被名校录取真的得靠运气?
02
美本录取有3个阶段,
成绩好只是第一步!
一般来说,大多数招生严格的院校招生阶段分成三个审查阶段,分别是:学术审查、整体审查、委员会的评估审查和建议。
学术审查阶段
首先,申请人面临的第一关就是学术审查。 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委员会NACAC曾表示:决定录取的重要因素中,GPA永远排在第一位。 作为一所学校,如果不谈学术、不谈学习,只谈活动、社团那不就成为“游手好闲”吗?学术能力是录取中的的基本门槛。 所以在审查过程中,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评分程序,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给申请人打一个“学术成就分数”。 但每个学校都会综合使用未加权的GPA,考试成绩,班级排名,以及课程的严格程度等等进行组合计算。 像SAT、托福或雅思成绩、AP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打分基础。 以哈佛的学术打分规则为例,1分最高,4分最低。
(图| 来自哈佛)
要拿到1分,申请人必须是“潜在的主要学术贡献者”,具有“最高潜力”和“接近完美的分数和等级”,在“在学术竞赛中获得国家或国际水平的认可”也会有所帮助。 一般在SAT考试中拿到700分以上的,或者是ACT拿到33分以上,哈佛会给这类学生打2分。 学术4分的学生通常在SAT考试中低于600分,或者ACT在26-29之间,这些成绩被称为“充分准备”。 如果SAT低于500分,ACT在25分以下,那么哈佛就认为这类学生只有“边际潜力”,也就是学术能力的发展潜力很小。 * 注意这里的SAT800分是单个科目,换言之,如果想要拿到2分,那SAT总分就是1400+以上。
这样看似简单粗暴的方式,其实背后反映了顶级名校是“优中选优”的机制。 对于好学校来说,压根不缺乏优秀的申请人,但是Offer就那么多,只能优胜劣汰了。 在这一阶段只有实力超强的学生才可能通过首轮学生审查,筛选剩下50%甚至40%的比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流程在公立学校会更加明显,因为公立校本身具有普及州内教育的义务,申请量会更加庞大。 招生办公室的任务会更加重,这种机制能够很好地缓解公立校的审查压力。 不过可能标准相对私立大学而言会有所下降,但对于好的公立大学国际生的筛选门槛其实也并不低。 因此开头提及的John Wang,在学术审查这一阶段,很明显是完全可以过关的。 而他之所以被拒,很有可能就是在接下来的审查阶段并没有通过。
整体审查阶段
学术成绩达标了,申请人才会来到我们日常所说的“全面审查”阶段,分配到你所在地理区域的招生官会负责查看阅读你的申请资料。
申请人可以通过访问招生办公室页面,查看不同区域分配招生官。 从9月底到4月、5月底,这近5个月的时间,招生办公室每天都有几十个申请文件等着,每周超过100份申请,每年高达数千份。 一般来说,在这一阶段招生办公室最常采用的审核模式有两种:
传统的审查模式
招生官从头到尾阅读申请人的材料,然后对资料评分、评等级,对课外活动的规模和程度进行注释,另外一个招生官再来审查一遍。 最后,两名招生官会一起查看他们分别作出的评价情况如何。 两名招生老师会确认哪一部分能获得相同的高度评价,哪些部分又不一样,再去做出综合的评估。 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这种模式下会有三个人去审查申请人的资料。 这样的好处会更加仔细,但同时整个整体审查过程会更耗费时间
基于委员会的评估
基于委员会的评估是几年前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引入的。 这种方式下,两个招生官会坐在一起去阅读审查申请人的材料,而不是自己看自己的。 这种比起第一种方式会更有效率,同时也能达到第一种模式把材料看完、看仔细的目的。
在这一阶段其实就不再仅仅只是看成绩了,确保在学术审查阶段没有忽略一些信息外,更多会转向看申请人的全面情况。 比如关注申请人社会活动的参与,个人特质、能力表现;看学生是否能够给学校文化带来积极影响;是否会增加学校的多样性并提升学校氛围等。 换言之,这一阶段在硬实力已经达标的基础上,会看向申请人软实力方面,多维度、全方位地去了解申请人。 原本在学术审查阶段可能只需5分钟,在第二阶段就会用到大概20分钟。 因此,在这一个阶段筛选得会更加严格,也是最耗费时间的。
委员会的审查和建议
当通过了第二轮审查之后,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学校召开委员会,招生办的主任、老师、或是校长一同参加会议。 对那些在上一轮没有确认录取的申请再次审查。 这时候,招生老师会“力荐”他们自己中意的学生,强调他们最喜欢的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喜欢的学生成为学校的一员。 但是由于人数的限制,不是每份申请都可以进入委员会审查,只有那些有吸引力的资料才能通过。 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就是进入到“灵魂对撞”时刻了。 毕竟最后一个阶段,基础的工作都已经完成了,不会再为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去纠结,更多是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去讨论要不要录取。 因此申请人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对大学的期望、热爱的事物的描述,能不能打动委员会就成了关键。 在委员会对文件进行评估后进行投票,至此所有的申请完成审核。
实际上,除了人工进行审查外,现在美本录取也会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去协助学校完成录取工作。 那些有几十亿捐赠款的学校,大多有一支专业的数据专家团队。 他们专门研究,哪些因素吸引学生入学和毕业、工程专业转专业的可能性、哪个地区的学生入学或退学的情况、他们GPA的高低程度等等。 这些数据帮助学校提供招生信息,并按照学校的想法协助招生。
【 写在最后 】
优秀的学校可能收到成千上万份申请资料,但招生数量有限,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获得offer。招生办的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挑出最优秀的申请资料。 首先,学生的标准成绩等硬件背景是决定是否被录取的基础门槛。 同时招生办也看重学生的软件条件,需要在申请材料上展示出个人的特质、对专业的热情、和学校的高适配度。 所以建议同学们在考出好成绩的同时,也要多多参与项目和活动,提升自己综合素养和能力。 还得认真打磨自己的文书,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用好“真诚”必杀技去打动招生官,最大程度地让自己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