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一个孩子从被孕育,到长大成人的18年里,要经历多少暗流涌动,才能平稳抵达父母心中的“安全港”?
别人家看起来挺“成功”的孩子,背后的养育之路,真的就如想象中那样顺风顺水,中了“基因彩票”吗?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栏目《成长》的制片人、主任编辑陈琼,也是一位教育学专业出身的媒体人,在学生时代就有写日记的习惯。
从怀孕那一天起,她的日记自然转变为了“妈妈视角”,详细记录了孩子从出生、入学到上大学的成长经历,以及自己的教育心路历程。这一写就是18年。
陈琼写下厚厚一摞记录女儿成长的日记
如今,女儿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放弃了保研以及波士顿音乐学院2.5万美金的奖学金,申请上了世界顶尖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成为合唱指挥专业向全球招收的3位学生之一。
写“成长日记”的过程,让陈琼对教育有了一份特别的感悟。无数次对自我情绪的体察、对焦虑的排解和疏导,也让她在当下的教育内卷中,实现了自我疗愈。
在她新出版的《妈妈只说给女儿听的悄悄话》这本书里,她定位自己是“一个在成长路上保持生长的低调中年美少女”。
而这厚厚一摞十几本的“成长日记”,也成了绝佳的家庭教育观察样本。
01
家庭内部“分工合作”很重要
说起写成长日记,陈琼直言,它对自己的意义,可能要比对女儿更大一点。
”
“它就像是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叙事疗法’,让人有一个地方,可以倾诉愤怒、崩溃、不安、焦虑。当这些情绪都倾诉了以后,很多事好像就顺了,也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陈琼眼里,女儿一直就不是学霸型的孩子,从小学开始,考试成绩在班里只能是中等,几乎没拿过满分。印象最深的一次,班里有20多个孩子考了100分,女儿在睡梦中哭醒:“怎么办,我考不出来啊;那么多字,我不认识啊...”
陈琼的先生,是艺术专业毕业,一直在大学里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女儿小时候学钢琴,就由他指导。
可孩子爸爸属于“急性子”,对女儿也很严格,奉行“高压教育”。
每每看到女儿不好好练琴、磨磨蹭蹭,就会火冒三丈;
他还一味加大练习难度,搞得女儿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委屈。
父女之间的大战,常常是一触即发。
女儿也是一个非常倔强的孩子,个性极强。“从小只要她认定的事情,经常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和我们吵起架来,小拳头漫天挥舞,拍桌子跺脚,整个人就像一头愤怒的小狮子。”
为了平息家庭的硝烟,陈琼在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时,当机立断和先生重新做了家庭分工。
她让先生“退居二线”,只在升学、择校的关键节点,提供意见,把握大方向;女儿的日常学习、练琴、包括开家长会等容易动气的场合,都由她来“亲临一线”。
改变分工以后,因为“眼不见心不烦”,孩子爸爸的情绪明显平稳了很多;陈琼则走上了“与孩子和解、与自己和解”的漫漫征程。
在无数个鸡飞狗跳的日子里,她会一个人坐在床头,将内心的思绪诉诸笔端。夜深人静时,日记成了绝佳的倾诉对象。
这些年来,因为一直在做教育类访谈节目,陈琼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家庭。她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源于家庭关系的紧张。如果一个孩子,能在家庭里得到平等和尊重,能被父母用心倾听,不去打压他内在的生命力,他往往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口。
因此,她坚定地认为,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对于一个孩子的人格塑造特别重要。
既然女儿不是天生的学霸,采取强硬“鸡娃”手段,还可能会适得其反,陈琼索性为她兜住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健康完整的人格、独立自主的能力、热爱生活的心态等。
每当陷入焦虑时,她就在日记里一遍遍复盘、梳理、回顾。
02
成长,
是一个放手和妥协的过程
不得不说,在孩子求学之路的关键节点上,“退居二线”的爸爸,经常能发挥重要作用。在他的指点下,女儿转变了升学路径,很幸运地考进了一所名校。
在初升高时,孩子爸爸发挥自己在艺术教育领域的优势,为女儿剖析了她目前的成绩和优劣势,建议她改走艺术方向。
恰好陈琼所在城市的一所重点高中,开始首届招收戏剧(音乐剧方向)的艺术特长生(仅招5位学生),主要考察朗诵、舞蹈和声乐三个方面。而女儿从小就在学舞蹈和声乐,嗓音和唱歌功底都不错,还曾拿下声乐考级的最高级。
爸爸建议女儿,尝试考这所高中戏剧(音乐剧方向)的特长生。
一直和爸爸“拧着来”的女儿,这一次破天荒地听了爸爸的建议。
也正是孩子爸爸的这一关键性指引,直接改变了女儿的求学轨迹。后来,她真的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考进了这所高中。
更让人欣慰的是,高中三年的音乐剧专业学习,完全将她在学习之外所擅长的领域发挥了出来。
从小学开始,女儿就是学校里的文娱积极分子,经常自告奋勇帮助老师组织艺术活动,从报名到组织,从主持到表演,从唱歌到舞蹈,从场地安排到活动策划,台前台后像个“小人精”似的。
有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成绩一般”还这么操心学校活动,有点“不务正业”了。
陈琼的想法也很简单,“一个普娃终于能在学校里找到一个让自己发光的舞台,作为家长,我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
没想到,小学和初中参加校内外活动的经历,反而锻炼了女儿的舞台表演、组织策划、沟通协调能力,让她在高中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如鱼得水。
后来,她居然在艺考中专业成绩拿下全省第一,还过五关斩六将,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成功逆袭。
在逆袭故事的正面,是孩子爸爸的“点石成金”,但在故事背面,其实是一次次“妥协”。
陈琼坦言,在女儿成长的路上,作为父母,要向女儿妥协的地方太多了。就连女儿最后以“声乐”特长,走上艺术道路,其实也是“妥协”的结果。
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女儿一直在学钢琴,弹到小学二三年级,坚决要放弃。那段时间,陈琼和先生想尽了办法,动了无数脑筋。
可是小丫头也很倔,说什么也不肯碰钢琴。强忍心痛,他们只好妥协让步,允许女儿换一项别的乐器。
谁想到,女儿居然选了“唱歌”,理由让人哭笑不得——想选一个不麻烦的、可以随身携带的乐器。因为嗓子就长在自己身上,可以随身带走。
陈琼和先生很清楚,相比学一门乐器,“声乐”太过于小众了。又有什么办法呢?
“别看孩子爸爸是音乐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也是教育专业出身,可是我们的意见、想法、经验,在孩子的倔强面前,几乎不值一提。”
对于女儿的选择,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给予尽可能的支持。
孩子爸爸从校外找了一位专做童声教学的老师,到了初中变声期,又委托自己学校的同事,做女儿的声乐老师,为变声期的女儿调理气息。也因此,女儿得到了比较专业的歌唱训练。
后来,在大学专业选择上,也出过一些小插曲。
高三临近高考,女儿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去考“音乐剧导演”专业。陈琼急了,前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靠这临门一脚怎么可能呢?而且导演专业根本就不是她想的那样。
可是,小丫头倔起来哪里肯听父母的劝?
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陈琼只好请了电视台里一位毕业于上戏导演系的同事,来做女儿的思想工作。这位导演同事和女儿一番促膝畅谈后,女儿不再执拗。
最终,孩子听爸爸的建议,报考了“音乐教育”专业。这个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艺术领域的“通识教育”,涉及舞蹈、声乐、演奏等多项技能学习,出口也宽,既可以毕业后去中小学音乐老师,也可以一边继续深造,一边探索未来要走的细分方向。
可是,孩子的发展路径,岂是父母规划得了的呢?女儿终归还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大学期间,女儿因为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一个去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的机会,并开始对“合唱指挥”专业产生兴趣。
这个专业太小众了,国内甚至少有高校单独开设。
为了能进行专业学习,女儿放弃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保研,以及波士顿音乐学院2.5万美金的奖学金,期待进入世界音乐学院排名前五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这所学校的指挥专业,在全球仅招收3名学生。
这所音乐学院也是美国成立最早的独立音乐学院,位于波士顿,世界知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大约有一半来自这所学校。
女儿的申请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线上面试过后,学校迟迟没有回音。但她认定的选择就不会轻易放弃。与其每日惴惴不安地坐等,不如主动出击,女儿尝试写邮件和专业导师沟通,表达自己强烈的求学愿望。
后来,女儿终于等来了梦校的offer,幸运地成为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生,现在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
妈妈在朋友圈里祝贺女儿被录取(当时以为该专业全球仅招2人)
如今,女儿又在读研过程中,申请了第二个硕士学位,未来打算跨界“艺术”和“商业”......
陈琼感慨,时代在发展,如果用传统眼光来看,孩子的很多选择,父母已经看不懂,可能也不是父母心中的“最优选”。
但是未来的路,毕竟是孩子自己的,要靠她一步步走下去。作为父母,除了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引导,剩下的就是信任和放手了。
03
写成长日记,
疗愈了我的焦虑
不同于升学、择校的转折点,坚持写了18年的“成长日记”,对孩子的教育,更像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陈琼看来,写日记的过程,为自己抚平了十多年来,日复一日和孩子斗智斗勇的无数次崩溃和焦虑。
“虽然我学的是教育学,但有了孩子以后,会发现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在她身上失灵了。那些书本上一套一套的‘兵法’,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根本用不上。”
女儿从小成绩不拔尖,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反而特别上心、精力旺盛。比如,格外痴迷手机。苦口婆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签订承诺书进行手机使用的管理……陈琼试了个遍,但是女儿总能翻出花样来,偷偷使用手机。
这让陈琼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好在,写日记的过程,极大平复了她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