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8884251

扫一扫咨询

干货经验:美国留学本科申请规划的三大雷区!

专业解析 院校排名 录取捷报 干货分享

干货美本申请规划的三大雷区!


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同学各有各的优秀之处,总结他们的经验,我们发现在规划中一定要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1.不要割裂的规划思路

在规划中要避免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
有的同学标化不好就去死磕标化,活动不够就去拼命参加,但这其实是用割裂的思路去操作,最终只能形成小单元的闭环,而失去了申请的整体布局思维和系统性
我们可以在选课,学术活动,社区活动等多领域探究,但不能杂乱无章,需要实现系统化的、可循环的闭环

2. 不要尝试复制或者倒推

我们身边中不乏一些成功进名校的例子,所以很多家长和同学会下意识地想要去“复制”这种成功学生的背景。
但其实每个学生的特长不一样,最重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擅长的东西和时间安排,去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样子的活动,适合做什么样的学术研究

另外就是不要倒推。
比如想要申请CS专业,就会去倒推是不是要去参加一些CS相关竞赛、数学是不是要非常好、是不是要去参加AMC等等,最后其实我们会发现大家推出来的结论差不多,就很容易产生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并且规划痕迹非常重。
这种并不是根据身边发生的事情、身边的资源去逐步探索出自己的学术兴趣,申请痕迹就会太重,招生官会认为你不是真的感兴趣,只是为了迎合取向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

3. 不要无视孩子兴趣,

老套的兴趣爱好也能做出新花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面对一些弹钢琴、拉小提琴这些老套的兴趣,还有必要去坚持吗?
关键在于孩子对这些兴趣的点在哪,根据这个兴趣的特点再去做一系列的规划。


给大家举个例子。
小藤遇到有个学生非常喜欢弹钢琴,把这个活动作为自己心理疏导的方式,后来这个学生在自闭症的儿童中心,发现可以利用自己的钢琴特长,为一些有自闭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孩子提供服务,最终发展成音乐治疗的方式,并且在明德专业导师的帮助下,完善这个项目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就算是老套的兴趣爱好,只要学生真的喜欢,也是能够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在规划中,

要学会给自己添加“人格标签”

美国的顶级名校,是“既要又要”。不仅要求学生有优秀的学术能力,还会看申请人是不是具备独特的人格特质。
换言之,如果能够让别人用一句话总结你的经历,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人格标签。比如过往成功录取的案例:
杜克大学录取学生: 环境保护主义者
宾大录取学生: 全球美食 “星探”
约翰霍普金斯录取学生: 爱研究天体物理的哲学
这些都是基于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而出发,进行深入的探索、深入发展而得出的,并不是通过复制或者倒推、别人的经验得出。


这类学生的规划往往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学生深度参与、紧密结合自己生活的社区,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真正地实现了“无痕规划”,这样的规划路径,生长土壤才是名校招生官真正想看到的。


不是牛娃怎么办?

普娃用好“反木桶”原理

我们知道美国名校采用的是“Holistic Review(全面审查)”的录取方式,标化、在校成绩、学术活动、文书、推荐信.......都是申请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假如我们把这些要素比作是组成木桶的一条条板子,那么牛娃的木桶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短板,但对于普娃来说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标化考不出来、托福100+、活动比较少.....
那么对于普娃有明显短板的情况要怎么办呢?


这时候在规划中,我们要具备“反木桶”原理的规划思路:
在了解清楚自己短板基础上,扬长避短,找到长处,把优势放大,不能只关注弱点,总想去弥补,从而忘记了亮点。
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有短板可以接受,用其他方式尽量弥补,另外也可以在文书材料去客观解释。

其他板块齐头并进,不要盲目跟从头部学生花时间去参加打竞赛之类的活动。

重视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突破点展开活动。

目标前30,重点是长板要突出,避免活动多、浅、杂

目标前25,需要体现活动的学术深度,通常建议做有学术研究项目。


看到这里,其实我们最终想要说明的是:


想要一个规划痕迹不重、好的规划本质是:


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其所长,成为一个原生态成长的申请人。
美国名校想要从申请学生身上看到他们的生长土壤是什么、背景和成长故事是什么、实现了什么样的突破,又为身边环境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
假如我们把学生比作一颗小树,那么在木匠手中,这颗小树可能就是一个“工具”,最终是在相对刻板的手法下进行雕琢,按部就班地制作,但却没有灵魂。
但如果在园丁手中,这颗小树被悉心灌溉,被修建、培育,最终能够成长一颗具有自己特点的、独一无二的参天大树。
而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成为一名好的园丁,用心去规划“小树”的成长之路,而非木匠的流水线式制定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