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8884251

扫一扫咨询

导师专访丨“CS+商学院”美本,4年校长奖学金!精通文史哲,真全能又优秀!

专业解析 院校排名 录取捷报 干货分享

小藤最近听到明德本科部导师们在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
如果把当年自己的背景条件放在现在,还能申请到如今的学校吗?
对于这个问题,所有有过美本经历的导师异口同声地说道:绝对不可能!


尤其是非北上广出生、又是普高背景Valentina Zhou老师十分肯定:
若再经历一次,自己100%申请不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更别提每年都有奖学金了。
如今把众多孩子送往韦尔斯利学院、鲍登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等顶级文理学院和哥大、芝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北大学、范德堡大学、纽大等私立名校的Valentina老师回想起当年的自己,不得不感叹:
年少真勇啊!!!

Valentina Zhou

 

首席导师

 

录取案例:

Wellesley、JHU、西北、Swarthmore、U-Chicago、哥大、Bowdoin、Vanderbilt、UCLA、CMU、弗吉尼亚、普渡、NYU、Rochester

 

· 乔治华盛顿“CS+商学院”本科,4年校长奖学金

· 8年美国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

· 复合型内核:文史哲脑袋+工院、商院技能

· 4年美国本科高端申请行业经验

· 美国金融行业从业经验:咨询、IBD、PE、Asset Management


#极强洞察力# #酷爱阅读文史哲书籍##被商科和理科耽误的哲学家#*以下内容以导师第一人称口吻展开

01

我非同寻常的美本经历:

把各个国家学校申个遍,

大二从工程学院CS转到商学院。

我的美本申请之路真的十分奇葩。
我一直在普高上学,但我一直对欧美教育心生向往,和家人表达了想法后并没有征得家长同意。于是我还是决定自己悄悄转换赛道,也在高考前考出了托福和SAT成绩
没有找中介机构给我做申请规划,而是自己通过论坛、公众号等途径四处收集信息、联系学长学姐,了解他们的背景条件及规划方法。

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版主文书,就是威廉姆斯学院的一位学长帮我润色修改的。
家长的不支持,也影响到了我选择学校。
几乎把各个国家的学校申请了一个遍,而且每个学校我都申请了奖学金。
国际生申请奖学金,是个妥协的过程。
基本上能申请到奖学金就有进美本前30的综合实力,但往往有了奖学金的需求,最后的代价是只能去到五六十名的学校
有失必有得,当年急需走出去的我,在学校选择上目标极其坚定,只要谁愿意给钱,我就选择谁!
得知地理位置极佳的乔治华盛顿大学给了校长奖学金——即成绩优异者每年可获得大额奖学金,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因为我的高中在国内的二线城市——一个没有丰富国际教育资源的地方,所以我也成为了班里唯一一个去留学并录取的学生
我当初选择专业时也是很勇猛:
一切朝“钱”看,以就业为导向。
申请时我就把大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作为主要目标,没想到文科背景的我,还真被录上了。
爱折腾、求职导向的我,大二又从大热门的工程学院CS专业转到了另一个大热门商学院,主修金融&信息系统专业,同时辅修计算机&统计。在校期间我去了投行实习,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金融投资行业。
但作为过来人,没有逼到绝路,千万不要学我。


经济下行期,许多中产家庭都想让孩子两条腿走路,但从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当时仅是备考、寻求资源和信息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备战高考。


如果自律性和执行力无法保证,国际+国内的路要谨慎选择。


02

学生兴趣点太广泛:

Ta拎清重点,捋顺专业主线,

稳录JHU!

我的奇葩美本之路虽说不值得学生借鉴,但DIY高压申请、工商院转换、求职导向的规划等过往种种经历,却是巨大的宝藏,让我的优势也在美本规划中被无限放大。
我清晰记得辅导录取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同学时,就特别考验时间规划和执行能力。
因为我独特的申请和工商科学习经历,就非常能共情到每个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可能会遭遇的专业选择困难。



S是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的学生,会打高尔夫球、会编程、喜欢研究环境问题、还会做股票投资,人工智能也沾点边。
兴趣广泛虽好,但精力有限,无法全部兼顾,尤其是进入申请季,一大堆的活要做,孩子是第一次经历,整个人处于比较慌乱的状态,完全不知道如何安排、以及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
11年级时S同学就遇到麻烦了,Ta要学最难的AP课程,还要打高尔夫球比赛、做科研、写论文,时间安排上非常紧张。
所以我就让Ta分清主次,第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GPA,然后再花时间做科研竞赛等。
我一直认为,GPA决定的是一个学生的下限,这是其他上限条件的基础。


分清主矛盾关系后,还要考虑整个线程问题。

现在的孩子都很优秀,但很多人的背景条件都不聚焦、缺乏主线,我们导师就是要把零零散散的申请形象具象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S同学在9年级专业探索阶段,既学了编程,也学了商业投资,更接触了网页设计,根本不知道兴趣点在哪
我们在慢慢交流的过程中发现,S同学很有高尔夫的天赋9年级的时候也每周去练球。
Ta在练球时观察到了高尔夫球场肥料产生的氮污染问题,就开始了土壤施肥氮污染的研究。到了10年级还跟着我们的定制科研导师做了科研。



11年级学校有实验室,Ta又想做“生物燃油提取”,我反问Ta:“这种技术现在都有了,你为什么还要做?”
“我想做能降低成本和污染的生物燃油,现在的技术成本太高了,贫困地区根本无法接受,我想试试。”Ta说。
虽然这个技术现在还没研发出来,但是Ta仍取得了进步,一直在做着。
所以当时我就Ta在三年期间做过的所有活动经历都梳理出来,从中抽丝剥茧发现,均是围绕着「环境」这个主线任务。
因此在专业选择、文书、活动等部分,我们都是以它为着重点。


 

03

和学生成为朋友:

申请不像完成任务,

而是相互激发灵感,彼此治愈。

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文史哲的脑袋,喜欢哲学思辨,文学写作,探索万物起落的根源,只是为了就业,我顺带学到了工商科的技能。
这让我在面对各种类型的孩子时,都能给予感性的心灵按摩和干脆的行动指导,被韦尔斯利学院录取的F同学就是其中一个。



与其说F同学是我的学生,不如说我们是朋友。
这个孩子的知识储备很丰富,从小到大一直在接触英美文学
她会写诗,写过的7篇英文诗中6篇都获奖了。每每谈到自己喜欢的作者、希腊或欧美神话、哲学话题等,她都侃侃而谈。
文科的孩子都比较心思敏感,在选择专业时,F同学就因为家庭原因,想学医学。

但不管是孩子整个人展现出来的气质,还是已有的其他背景活动,都与医学统计毫无关系,而是与文学和写作挂钩,比如她获得了John Locke竞赛入围奖、公益性读书营、4个诗歌竞赛奖等。

 

 

 

我非常理解孩子想要选择医学统计专业这种想法,她情感非常细腻,也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她想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到更多人。


但是申请还是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目的的,为了能录取,必须要讲究策略,就像我当年为了拿到奖学金不考虑学校排名,为了就业猛冲热门专业一样。
对孩子高中奖项、参与过和正在参加的活动进行逻辑梳理后,从申请的角度看,我认为孩子更适合文学或写作相关专业
F同学非常配合,也表示自己很热爱并且享受写作和阅读的过程,最后录取的创意写作她也确实很满意。



F同学情感细腻、敏感的个人特点也蔓延到了她的文书准备中。
她善于观察生活细节,能捕捉别人不太注意到的瞬间,最终我们的文书也一拍即合,确定了以写作为桥梁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和深刻话题的主题
我和这个孩子之间就像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因为相同的爱好和喜欢思考一些哲学话题,我们的申请之路不像是在完成任务,反而像是两位朋友在相互倾诉,彼此治愈。

04

从金融行业进入留学领域:

我找到了真正的归属、

也得以发挥更多的价值!

每年新签约的同学都非常好奇我的职业选择,很多学生和家长,包括我的父母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光鲜亮丽、高薪的金融行业,进入留学行业。
其实当初选择投行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心,妄想着每天都能接触和服务到全球知名客户,在匆忙与繁华中自由穿梭,但接触后才明白《围城》里的说的人生困境: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

 

除了虚无缥缈的繁华与所谓的高大上,我感受不到丝毫的职业兴趣,并且还在社会强行赋予的价值观里越陷越深

 

那个时候的自己就像是跌入了一口深井里,工作的疲惫,融不进主流社交圈,企业对于国际生不稳定性的考量等等,让美好的一切都成了虚妄。
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反思,我重新更换了赛道,就如同当年以普高身份申请美本一样,孤注一掷进入现在的行业。
与当初一个人作战不同的是,从入行一开始我就有了无数优秀的同伴,从接触第一个学生起,我就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归属和自我价值所在。
自己在美国经历的种种求学、求职和工作,锻炼了我的抗压能力和面对挑战不畏惧的心理,也逐渐明白“我到底喜欢什么,什么是我的舒适区,什么让我会比较struggle……”
如今我也希望以自己元老级留学生的力量影响到更多的孩子,让他们体会到中美教育体系的差距,在这期间能完成自我探索的蜕变,找到自我,修炼成为一个在学术、情绪管理和社交等各方面更好的人



今年美本录取又经历了寒冬中的寒冬,留学家庭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为了收获更好的结果,我也明显发现最近几年很多家庭的留学规划都开始得非常早,8年级跟着我做规划的都有,实际上往前倒推,六七年级家长就在盘算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