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8884251

扫一扫咨询

GPA3.7+,数学2个B,还能转进「Top20莱斯数学」?!

案例解析 本科新生 本科转学 夏校科研 学员分享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2025春转新鲜出炉的、特别神奇的明德学员转学故事。

 

这个孩子本科是学数学的,但你能想象吗?

 

她大一两个学期结束后,数学课竟然全扑街了,其他所修课程成绩只能在众多B中找零星几个A。

 

即便是拿着这样的成绩,她今年竟然成功转学进了莱斯大学,依然是数学专业。

 

 

 

莱斯大学近些年本新录取情况不容乐观,2021年首次跌破10%,接下来的三年一路滑坡,想直申圆梦前20愈发困难。

 

转学这边风景更是玄之又玄,三年来的录取率集中在5%左右,每年招收不足100名转学生,难度比本新还高!

 

 

 

我们这位学员究竟有什么魅力,能靠着如此普通的,甚至有些拖后腿的硬性条件一举拿下T20大学?

 

01

申数学,数学课“全挂了”?!

2门数学全是B

Y同学在某加州大学系统内的学校就读数学专业,转学申请时,她也未放弃对数学领域的探索。

 

但大学期间,她在数学方面的表现上确实有点差强人意。

 

 

大一第一个学期Y同学的GPA只有3.7+,修读的2门数学全是B,连最基础的低阶数学课程就只有B+,第二学期的2门数学课,又是一门A-,一门是B。

 

“我中途建议过小Y同学,让她趁早换个方向,因为想进前20大学的数学专业,按照目前的成绩,录取希望并不大。

 

除了成绩外,连数学类奖项都没有,对数学的理解又不是那么深入,但孩子执意非数学不可。这股倔强劲儿让人又爱又恨。” 

 

明德导师回忆时说道。

 

数学课拖后腿,直接造成两大损失。

 

1

 

其一,大一转学没有优势;

 

Y同学是本新拿到offer就找到我们做转学的,但大一转学的孩子都是各路的高手,GPA、选课、活动等各项指标拉满,显然Y同学没有太大竞争优势。

 

即便她在高中的GPA为4.0、托福100+、ACT34分,但大学期间目标专业的低成绩以及无其他硬核性活动,基本上就是去当炮灰。

 

所以思来想去,导师决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大二再转学。

 

 

 

2

 

其二,冲击UC系天花板校没有希望。

 

UC转学对先修课程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要完成基础入门课,包括:

 

2门英语写作课、1门数学概念和定量推理课、4门课至少来自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人文艺术、社会和行为科学、物理和生物科学)。

 

比如3门化学课和1门历史课;2门社会学课、1门物理课、1门艺术史课;1门生物学和3门文学课。

 

 

 

不同UC系大学对于专业课GPA还有严格规定,一旦不满足就无缘UC系的牛校了。

 

另外,如果只选基础入门课,相当于就锁定了UC秋转,别想再转其他学校了。

 

而且UC系的录取通知是在4月份才发布,以Y同学的成绩来看,Ta耗不起、等不起,也更不可能放弃春转的机会。

 

导师在规划转学选课时,一开始的安排就是经过精细设计的,即按照转其他的学校的思路来做的。

 

因为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而言,Y同学申请上UCB、UCLA的概率极低。

 

如果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Y同学连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offer都拿不到,更别提后面录取的莱斯大学了,最终的结局无非就是以“颗粒无收”来收场。

 

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还不如放弃这棵树,让她更大概率去冲刺自己想要的东西和学校。

 

“这或许就是规划导师的价值所在,谁都渴望转入顶级大学,但入读前提是要达到门槛之上水平才行。

 

孩子和家长可能不太清楚名校实际厮杀难度,但我们导师必须要清醒且理性。

 

即便受到质疑,也不能为了迎合而耽误了孩子前程。

 

02

 “三不敢”娃的成长路:

不敢表达、要资源、主动求助

不敢表达、不敢要资源、不敢主动求助”是导师对Y同学的一大特点总结。

 

其实不仅仅是Y同学,在国内教育体系下就读的不少孩子普遍有这种现象,没有太多想法,也缺乏学习动力,只想静静待着做好眼前的事,一片岁月静好的祥和。

 

“不敢主动”的特点,后来也把Y同学坑惨了。

 

1

 

不敢主动利用身边资源

 

首先,因为不敢主动利用身边资源,Y同学差点就错过了教授的推荐信。

 

转学申请一封高含金量的推荐信可能会扭转孩子在招生官眼中的形象。

 

导师也不断给孩子强调,要在课堂中积极表现,多问问,给教授留下好印象。

 

Y同学在课堂中只问过一些基础性问题。

 

当明德导师找到教授要推荐信时,教授直言按照Y同学在日常作业和平时课堂交流的表现以及所做的课题和项目,不可能给到一个非常强的推荐信。

 

这无疑是给孩子判了个死刑。

 

但导师并没有放弃,继续咨询教授,如何做才能拿到推荐信,教授说如果孩子实在没有强推荐人,也可以简单写一封。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仿佛是黑暗中的一束光,让导师看到了一丝希望。

 

凭借对整个推荐系统的深入了解,导师一步步引导和帮助Y同学,深挖孩子身上的优点,最后争取到了教授署名的推荐信,化解了没有推荐信的尴尬。

 

2

 

不敢表达和不敢主动求助

 

其次,因为不敢表达和主动求助,Y同学的研究项目差点也夭折了。

 

Y同学活动比较杂,不专注。

 

她高中有NEC和IEO这两个与经济学相关的奖项,没有任何数学奖,AP只有一门微观经济。

 

唯一跟数学有强联系的就是高中参加过的Pioneer夏校和英才计划这两个科研项目。

 

签约明德后,导师就让Y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证明自己的学术实力与兴趣。

 

她的第一个课题是关于男女约会消费分担的课题,这研究的实际上是男女对立的问题。

 

但选完没多久Y同学就后悔了,认为该课题不好,于是在后续的执行中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一直到大一第二学期快结束,也就是半年多时间没有任何成果时,导师多次联系与深度沟通后知道Y同学是不喜欢,才这么消极懈怠。

 

可已经做了这么久了,放弃实在太可惜,导师就耐心指导孩子怎么做,每隔一到三周就一起交流心得,跟进进度,了解困难点,才拿下了这个课题。

 

之后导师还通过搜集学校的信息找到了校内的一个与女性相关的研究型项目让Y同学继续参加。

 

这个孩子还是比较聪明的,在一次次交流过程中,导师的方法奏效了,Y同学也慢慢意识到交流的重要性。

 

5月份开始,Y同学跟导师的之间沟通变得频繁起来,Ta会主动聊自己的想法,遇到的困难,自己内心的疑惑、家里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

 

“实话说,前两个学期我们之间没什么沟通,基本上只讲正事,我去问Ta进度,通常是以忙为理由拒绝了我。

 

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了化被动与主动,我没有尝试去硬掰她,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跟她沟通,分享我的想法和经历,教她做一些事情。

 

在美国大学,向上社交很关键,比如如何与教授社交、如何向更多更大的Group寻求帮助,又如何在毕业后与有社会资源的学长学姐链接等。

 

可以说向上社交是美国教育体系重要一环,相互社交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后来看到Y同学在这方面的改变,一瞬间觉得孩子成熟了,长大了。

 

转学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看见自己的过程,希望每个转学生都能像Y同学这样。” 导师欣慰地说道。

 

03

想做「女性游戏产品经理

数学应用家

相信看到前面的介绍,大家可能会比较好奇:

 

既然Y同学申请的是数学专业,为什么又做了女性研究这种社科类的活动,再加上之前的经济学活动,这不是让整个人的形象分崩离析、散作一团了吗?

 

这也是导师在提前布局的规划策略。

 

转学是要最大可能地放大长板,压缩短板,而非不断弥补短板。

 

Y同学的最大短板就是数学理论知识不够强,没有特别高的课程成绩,也没有出色的奖项来佐证自己的数学潜力,但这不妨碍孩子在数学应用方面的优势

 

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游戏第五人格,在外界的刻板印象中,游戏除了玩物丧志、浪费时间外,别无他用。

 

但导师恰恰就抓住并利用了她这个兴趣,明确告诉Y同学对数学的兴趣怎么用。

 

“我自己就是搞人文的,在性别研究、人文领域,我是有很多思路会指导这个孩子的。

 

这个孩子虽然不适合做纯学术内容,但她善于去分析和应用。

 

今年的游戏市场正好被《黑神话:悟空》引爆,有关的游戏的变革以及游戏世界观也跟着在变动。

 

导师就引导孩子结合时代趋势,把研究立意转变到关注社会中,展现自己的影响力。

 

 

 

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去做了游戏第五人格的微博粉丝团画像,这不仅涉及到了数学知识,又融合了性别研究,正好也将过往的课题研究串联了起来。

 

导师和孩子还协力写了一封十分真诚的文书。

 

在文书中Y同学深情并茂地告诉学校,自己是很喜欢艺术的,想把数学与绘画、动画制作、游戏制作联系起来。

 

这不是传统数学理论性的那一套,而是自己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一个研究和分析。

 

希望自己未来能利用数学知识,拥有量化和分析的能力制作一款游戏,成为女性游戏产品经理。

 

在定专业时,导师为了保险起见,也为了不让Y同学担心,就同时申请了性别研究和数学这两个专业。

 

没想到竟然直接被莱斯大学的数学专业录取了。

 

这足以可见只要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即便是有短板,也丝毫不影响名校对有个性色彩学生的青睐。

 

04

3篇文书把直白&抽象相结合,

展现个人特色和学术能力

 

Y同学申请了很多所学校,文书至少写了十几篇,每一篇都不是复制粘贴的,导师和Y同学会重新按照每所申请学校的要求和特点再创造。

 

“我学生里面没有一个学校,没有一个学生的文书是重复使用的。

 

一个学校的文书用到另一个学校根本不现实。

 

就连抽象概念的东西都用不了,只能说素材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共用的素材能使用。

 

莱斯大学的文书共有三篇,导师带着Y同学从头脑风暴到初稿出炉来来回回写了不下四五遍,修改了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