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越来越多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中的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把CS推到新热度。
如今AI遍地开花,同样让DS这个横跨数学、统计学、计算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再度爆火,成了留学市场的香饽饽。
不过这两个专业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顶流存在,竞争自然十分激烈,尤其是CS专业,本新申请一票难求,即便是综排靠后的大学,其录取率都有可能低至个位数。
本新上岸难,申请者往往会选择在转学阶段曲线救国,实力特别突出的转学生会直接进攻CS,觉得CS跨度太大的人,会退而求其次申请DS。
01
从UCSB的CS
转到芝大CS+语言学
搞定学术大佬!
Lucien同学是从UCSB的CS专业转学录取到了芝加哥大学的CS+语言学专业。
按理说UCSB在UC系是比较知名的存在,其CS专业排名也在稳步爬升,为何Lucien同学还要转出去?
Lucien同学清晰地给出自己的三个答案:
1
转学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本新院校人太多,学习环境嘈杂;
UCSB是公立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有25000人左右,人口密度太大。
在其中学习完全没有沉浸感,他希望能转到私立大学就读。
其次,教育过于Career-Oriented;
UCSB的教育倾向于职业教育,毕业之后直接找工作会比较方便,但Lucien同学喜欢有沉浸感和参与感的课堂,而不是直接为职场做准备。
以UCSB的CS专业课来举例:
比较有名的大学会从基础的理论讲起,而UCSB直接教C++,学校强调团队协作,方便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
作为公立大学,这样也无可厚非,毕竟它要保证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等指标。
最后就是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要求。
UCSB的CS专业课程量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修读双专业,无法以双学位的身份直接毕业非常可惜。
而Lucien同学想多做尝试、拓宽眼界、开辟新的方向,做一个多领域涉猎的generalist,另外他在暑假又意外接触到了语言学。
正是语言学,让他对计算机科学专业有了新的认识,但UCSB的语言学专业课程数量又比较少,无法满足Lucien同学想修专业课程的要求。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学。
后来也是在明德导师的推荐下才知道,芝加哥大学正好开设有CS+语言学的方向,所以一拍即合,直接冲击芝大!
2
转学三步走计划
芝加哥大学作为学术大佬校,本新要求高,本转更是丝毫没有降低难度,为了备战CS+语言学,Lucien同学听从明德导师的规划,实行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重新设计选课。
Lucien同学和明德导师在复盘他本新申请的不足时发现,Lucien同学学术兴趣太单调了:只有CS。
为了填补学术兴趣单调的漏洞,选课时,导师建议他将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都兼顾到了。
Lucien同学先在夏天早早选了语言学导论夯实语言学基础知识。
秋季时,在学好计算机科学必修课、西方文学这门通识教育课以及常规线性代数课的同时,还学了一门语音学导论的课程。
冬天时,为了加强学术强度,搭建一个与专业更对口的课表,Lucien同学先把通识教育课往后放了。
首先上了2节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课程;第三、四节都是与语言学相关的课程:统计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导论;第五节是数学必修课:微分方程。
在申请阶段,这种将语言学与CS都兼顾的选课方法,很容易让招生官看到自己做出的努力、符合申请者对计算语言学感兴趣的初衷。
第二步,重新梳理活动。
Lucien同学高中和大学不仅学术兴趣单调,活动也单调,都只与理工科相关,比如参加机器人社团、担任数学社团的团长、参加数学AMC和美高建模MCM竞赛....
为了展现跨学科、多元化实力,Lucien就重新梳理并调整了活动。
夏季参加了学校专门向本科生开设的一个研究项目,正是因为这个项目,他还获得了语言学专业教授推荐信。
同时他发现学校语言部门的实验室里有很多器材设备,但因为人手不足,缺乏管理,于是他主动提出负责管理器材室里设备的进出。
高中时Lucien还做了不少跟编程相关的活动,现在还跟朋友开了一个初创公司,主要负责软件开发部分,这种延续性活动很能体现申请者的恒心与耐力。
并且他初创公司的合伙人也是芝大的,这更加坚定了他想转学到芝大的信念。
最后他还参加了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一个面向全世界大学生的算法竞赛,和团队代表UCSB在南加州大区打比赛,成绩十分不错。
第三步,搞定烧脑文书。
芝加哥大学的文书是出了名的烧脑,它提供了很多天花乱坠的题目,让你从中选择一个来写关于自己的故事。
Lucien既对语言学感兴趣,又是个科幻迷,还是个计算机控。
正好申请那年,导师告诉他芝大的文书有一个与之相关的题目:Fiction reveals truth that reality obscures.(小说会揭露一些现实中不被注意的东西。)
接下来Lucien就跟导师开始了头脑风暴之旅,在不断引导的过程中,Lucien联想到了自己看到的科幻小说。
科幻里非常先进的外星文明一般只会讲一种语言,而地球文明中有四五千种语言。
Lucien心想是不是文明一旦发展到了极其发达的阶段,语言就会被同化,到最后只剩下唯一一种语言?
于是在胡思幻想下一封保护弱势语言的文书就敲定了,这也直接敲开了芝加哥大学的门!
谈起文书Lucien感激地说:“非常感谢明德立人导师的指导。虽然我和导师只在微信上通话、聊天,但是导师非常负责,隔三差五的问我文书的想法,一遍一遍打磨,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最后还给我分配了一个外籍文书辅导老师帮我修改完善。”
02
普高+陆本
凭这2点冲进两大牛校CS专业!
与Lucien就读美高不同的是,S同学高中在国内一所普通的高中就读,Ta大学也是陆本。
S同学本科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港中文是香港八大名校之一,今年QS排名47名,学术实力顶尖,转学生也备受美国名校认可。
但即便是普高出身,也没有美本求学经历,S同学还是凭借实力上岸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Ta不仅冲刺进了这两所顶尖的私立校和公立牛校,而且录取的都是这两所竞争最为激烈的CS专业。
这两个学校的CS专业申请难度都很高,如果不好好规划,胜算极低。
所以签约后,导师在期中、期末等考试前都会督促S同学,制定GPA目标,每门课程争取全A,获得任课老师的推荐信。
最终该同学在大一时,GPA分别达到了3.9+和4.0。大二在难度极高的情况下把GPA保持在了3.8+。
除了高GPA,这位同学能顺利被WUSTL、UMich录取,科研活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Ta在科研项目中学以致用,熟练掌握了研究方法,并收获了科研实习指导老师的推荐信。
还担任了本科研究助理,学习数据结构、算法等知识,协助完成研究任务。
这些活动让Ta提前了解了科研生活,进一步确认了自己未来走科研路线的决心。
这位学生当初选择CS专业并没有站在功利化的角度,Ta更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利用专业技术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比如将AI应用到医疗与健康领域,造福他人。
这也是为何S同学从港中文转学的原因所在。
S同学一直想学更多的高级课程,突出自己的专业追求,尤其是想学习更多人文社科类课程,比如心理学、哲学等,来满足跨学科的兴趣爱好。
所以在选校的过程中,导师除了关注单纯的CS强校,还去搜集了在跨学科方面突出的学校。
在搜索过程中,导师了解到WUSTL正是国家重大研究和商业发展中心。
尤其在生物技术和植物科学领域,所以选择WUSTL完全契合S同学的未来的学术规划。
结果证明导师和S同学的选校战略完成正确。
不过小藤在此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安娜堡是两所同级别学校中转学难度稍低的,它们的的转学录取率都比较高,但这种难度低只是相对而言。
随着转学呼声越来越高,人群越来越多,竞争也很激烈,想转进WUSTL/UMich的同学,在保证高GPA的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参加更多学术类和非学术类活动、竞赛等来增加自己的录取几率。
如果还想准入它们的CS专业,就更得加紧步伐、加速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实力,并且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找到一个突破点。
END
相信从小藤的讲述中,大家也能找到这些孩子身上的一些共性。
基本上能转学进入综排特别靠前大学的CS和DS专业,其综合实力都是顶尖水平,硬件无可挑剔,专业活动也是紧紧跟随着学术兴趣,形成一条完美的主线。
即便是硬性条件有所欠缺,综合实力不是特别强,但只要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依然可以进CS和DS。
另外小藤也要给大家强调一下,转学过程中一定不要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
明德每年有大把的普高、陆本的孩子进了名校的热门专业,只要自身实力在线,名校抢着要!